保护和传承非遗 昆明官渡区这3所学校有妙招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2021-11-08 14:11:44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日前,教育部网站发布公示,拟认定1885所学校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其中,昆明官渡区职业高级中学、官渡区子君中心学校、官渡区晓东小学榜上有名。

  官渡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乌铜走银、阿乌、农民画、滇戏、舞龙舞狮……聊起官渡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少老官渡人更是如数家珍一般。然而,这些官渡乃至昆明的瑰宝不应该只存活在人们的记忆里,如何进行保护和传承,这3所学校给出了完美答案。

  官渡区职业高级中学:培养“乌铜走银”新一代的传承者

  为保护非遗、传承文化,2017年7月1日,昆明市官渡区职业高级中学与官渡区工艺美术职业培训学校以校校合作的方式成立了“金大师手工艺培养基地”,首次将乌铜走银这项非遗技艺融入到职业教育培训中。2018年3月1日,以金大师手工艺人才定向培养的特色班正式开班教学,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乌铜走银发展史、银饰制作的工具认识、打片工艺、錾刻工艺、银手镯制作等。

  如何在“扩展宽度,下挖深度,筑造高度”的理论构建上,传承“非遗”项目,一直是官渡区职业高级中学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学校提出了“800-60-20”的三阶段梯度式培养模式构想。

  “800”是指每学期组织800名左右的学生进行非遗项目通识课的学习,学习人数基本覆盖所有新生,使更多学生走进非遗课堂,认识非遗项目,感受非遗的魅力,通过基本了解来扩大受众面,达到广泛传播的目的。

  “60”是指每学期在800名学生中选拔出对非遗项目感兴趣的60名同学,组建“非遗特色班”,成立工匠社、设计社、乌铜走银非遗社等相应社团,进行系统的、规范的、有针对性的技能教学,学时不低于每学期60个课时,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教学和德育”“学习和展演”等双轨道模式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

  “20”是指在60个人的特色班学习结束后,选拔出20名以内的精英学生,以“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由学校搭建平台,让这些学生向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大师拜师学艺,做新一代的非遗传承者。

  此外,学校联合金大师弟子丁大为先生,编写了“乌铜走银非遗传承课程汇编”,成立“非遗社团”,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并荣获了诸多荣誉:2019年4月参加云南省技能大赛中职组比赛,荣获民族技艺一等奖(总分排名第一);2019年11月参加首届“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大赛,两个作品分别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学校荣获“最佳组织奖”等。

  “乌铜走银”非遗项目的文化传播和技能传承,是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板块,不仅为学生的升学和就业拓宽了方向,培养了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更为学校统筹推进“现代学徒制”提供了“试验场”,为官渡区非遗传承和创新工作提供了“参照物”。

  官渡区子君中心学校:让动人的“阿乌”永远在子君奏响

  子君人的阿乌,承载着古老的彝族文化。阿乌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目前云南最为古老、保留最为完整,又独具特色的泥制乐器之一,是研究子君人历史文化最典型、最有价值的乐器。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子君彝族村的原有部落很有可能会消失在昆明的地平线上,因此,对子君彝族文化的传承显得迫在眉睫。2010年以来,子君中心学校承担起了“阿乌”传承的重要使命,成为了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学校。

  为了让学生更系统地学习“阿乌”,学校联系了云南民族大学专门研究民族乐曲和专业制作阿乌的张文俊教授,为学生和家长们介绍这一神奇的乐器,并长期指导学校传承工作。自此,子君中心学校“民族文化传承——阿乌进校园”活动正式开启。

  同时,学校聘请彝族子君人“阿乌”传承人李利春担任传承教学工作,每周一、四中午1:00—2:00,学校三、四、五年级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和吹奏阿乌。大部分学生不仅认识了这个民族民间乐器,很多学生更是喜爱上了这个小小的“饺子”。

  “阿乌”进校园传承培训开展九年来,受到学校师生们的热烈欢迎,学会阿乌制作和吹奏的毕业学生已达100余人,目前在校学习阿乌制作和吹奏的学生仍有30余人。阿乌制作和吹奏已成为子君中心学校的文化传承特色课,为阿乌的传承和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每年的元旦和儿童节,同学们都会为全校师生吹奏美妙的“阿乌”乐曲,包括《布拉里》《欢乐颂》《祝你生日快乐》《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等;同时,学校荣誉不断,2018年在官渡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微党课”竞赛活动中荣获“三等奖”,2019年在“童心向党,阳光下成长”昆明市第30届学生艺术节展演荣获市级二等奖,2019年在云南省第一届中小学美育成果展演活动中荣获省级一等奖,这项民族文化传承活动,在校园里掀起了褪不去的热潮。

  目前,经过改良,现在的“阿乌”能够吹出7个音,也因此申请了专利。学校创办了阿乌制作手工班,选拔学生传授阿乌制作改良的方法,孩子们边学做阿乌边学习乐器发音的原理,通过查阅资料、动手实践,尝试如何将阿乌改良得更加容易吹奏。学校还将申请创办阿乌制作专项实验室,竭力让“阿乌”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永不熄灭。

  官渡区晓东小学:非遗文化走进课堂绽放别样魅力

  2018年9月,官渡区晓东小学引进了两个非遗项目:牛街庄滇戏博物馆的滇戏教学和广卫舞龙舞狮基地的舞龙舞狮教学。在两位传承人的带领下,学校以兴趣班的形式在全校范围内招收学生,再由两位传承人安排老师到校进行免费教学。目前参与滇戏学习的学生有66人,参与舞龙舞狮学习的学生有100人。

  2018年10月,农民画传承人李水仙老师主动找到学校,愿意免费开展农民画教学,于是学校招收了一个由34名学生组成的农民画兴趣班。

  经过将近6个月的学习,兴趣班在2019年5月31日的庆“六一”活动中进行了成果展示。充满艺术特色的服装道具、别具一格的妆容加上精彩的表演,给在场的师生及家长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盛宴。学生及家长纷纷表示希望能加入到这个团体中,学习并传承非遗项目,老师们也表示,将全力支持学校的这一举措,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非遗项目的学习中去。

  2019年6月初,滇戏兴趣班的部分同学跟随牛街庄滇戏博物馆的老师们参加第六届滇剧艺术周的演出,精心准备的剧目《游西湖》和《别洞观景》得到了现场观众的喝彩。

  自开设非遗课程以来,学校一直围绕“传承非遗文化,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题开展非遗课程进校园活动。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学习内容大比拼,增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期结束,举办一次大型非遗学习成果展示活动,带动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此外,在学校内设展示窗或展板,宣传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非遗保护传承行列中来。

  学校计划成立“非遗社团”,继续与官渡区文旅局合作开展滇戏、舞龙舞狮和农民画项目,把教学安排到每一个年级和班级。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计划每周每个项目安排4个课时,并安排一位老师协助非遗传承人上课,每班班主任、搭班老师轮流进入各班,一起学习非遗项目;计划每次非遗传承人授课时进行录像,让其他班级通过上课视频进行学习,保证全校同学都有机会学习和传承非遗文化。(官渡区融媒体中心   甘  露)

责任编辑:李利军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