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口述│耿家盛:父子接力当劳模 不负岁月续写工匠情怀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2022-04-20 16:08:06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人物小传】


父子劳模-耿鼎和耿家盛工作中

  耿家盛,男,汉族,1962年生,中共党员。2017年6月,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现任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首席技师,云南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云岭楷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好人”“全国最美职工”“云南省兴滇人才奖”等荣誉称号。人民网评价他“诠释工匠精神”,新华社说他“三十年如一日,就为磨好一把刀”,央视“劳动者之歌”专题将他奉为“云岭刀客”,《光明日报》的标题是“一名车工的大师风范”,《工人日报》则将耿家盛称为“一座跨越两个世纪的技术工人丰碑”……

  我是在父亲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我的父亲耿鼎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靠自己的不懈努力,从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自学完成了大专课程,最终成长为高级工程师;从一名普通车工,一步一步成长为车间主任、分厂厂长,离休前是昆明重机厂总工艺师。

  我的一生都在传承父辈的技术、思想和对人生的要求。看着父亲从一名一线工人成长为行业的行家里手,也耳濡目染父辈们对技术精益求精、重视人品甚于才华,对自己受益匪浅。

  父亲常说,我能传给我儿子的除了技术,那就是“忠诚与敬业”。我们家有5个人是技术工人,我爸和我哥哥是车工,我妈和我弟弟是钳工,我的弟弟耿家华也曾获评第二届昆明市名匠。闲暇之余,我们兄弟几个就比拼技术,父亲做裁判,指出我们的优缺点,学习气氛非常浓厚。在我们家里,从小守着做好人、行正路的家训,是绝对不允许儿女为工作叫苦的,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已经融入家里每个人的血液中。一家人都把勤勤恳恳、爱厂如家、艰苦奋斗当成了最大美德,并一代代继承了下来。

  受父亲的影响,1980年,17岁的我考入技校读书。毕业后,我到昆明铣床厂当了一名油漆工。两年后,调入昆明重机厂(现昆明重工),改行当了车工,从此便与磨刀结下了不解之缘。

  工作30多年,到底磨过多少把车刀,我自己也算不清,每把车刀都靠手工在砂轮机上打磨,双手磨起血泡,结成厚茧。有两把刀,我一直珍藏至今。一把是父亲传给我的,另一把是我出师的双头刀,一头是师傅磨的,一头是我磨的。这两把刀,一把代表技艺的传承,一把代表将一件事做到极致的态度。每当工作遇到难题,我都会把这两把刀拿出来看看。


耿家盛与职工技术交流

  我父亲常跟我说要踏踏实实做事,干事情就要干好。2003年10月,我代表云南省参加了全国职工技术技能大赛,获得第14名。当时,父亲作为云南团的技术指导,随团前往比赛现场,得知名次时,一下子不高兴了:“成绩还应当再靠前。”优秀的车工,不仅车刀要磨得好,还得会针对特殊工件磨制专用车刀,我每天都是磨刀,有时候甚至要磨五六个小时以上。父亲的严格给我树立了典范,指引我永不满足,不断地琢磨技术、精益求精。

  父亲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样本——做最好的自己,做一个用出色的劳动赢取体面的人。当父亲把劳模证书拿回家时,我非常骄傲,当时我就在想,总有一天我也要当劳模、挂奖章!父亲的传奇人生一直激励着我顽强拼搏,不断追求技术技能的提升。

  我勤学苦练,不畏艰辛,除了车床,先后学习掌握了T68卧式镗床、工具铣床、钻床、落地镗床等设备的操作方法。车、镗、铣、刨、磨,我样样精通,是名副其实的全能机床工。我最牛的时候,利用切削工件的时间差,一个人可以同时开3台车床,加工不同的零件。这样,我的工作效率就比普通车工至少高出3-4倍。

  我练就了一手磨刀绝技,能针对加工工件的材质和形状,磨出自己所需的专用车刀,使用寿命更长,车削出来的工件精度更高。我磨制出的一种高硬度、高韧性难切削材料机加工刀片,在加工轧机的关键部件——轧辊时,可连续切削11个小时不更换,为企业轧机产品年销售近亿元奠定了技术基础。

  正是在不断磨刀的基础上,我对车刀的角度、材质有了更深的认识,为后来不断改造车刀、改进工艺提供了条件。我几乎年年都有一两样“改革”,自己最满意的“螺纹加工快速返程法”,也是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琢磨总结出来的。这项2006年的发明,可以提高30%的生产效率。

  在企业为我搭建的平台上,我先后完成了塔机、拉丝机等多项产品部件的工艺改进,自创了螺纹加工快速返程法,“高硬度、高韧性难切削材料机加工刀片”、“深孔锥度铰刀”等16项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及发明专利授权,为重型机械行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项技术不能吃一辈子,在时代发展面前,必须不断挑战自己、提升自己。遇到技术难题,自己经常彻夜难眠,一直思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第二天一进车间就按照想好的思路尝试。正是这样的“痴迷”,让我攻克了大量技术难关,先后完成拉丝机、轧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零件生产工艺改进400余项,年均为企业创收100余万元。

  在132HC塔机生产任务中,我和工友研究制作了4件双“V”形铁,将主弦杆摞起来,用镗床加工,工效提高3倍。加工塑料挤出丝杆时,我制作了大型跟刀架,采用分段加工、逐步切入的方法,使底径的表面粗糙度达到1.6,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我设计的高硬度合金堆焊机加工刀片,把拉丝机上的核心部件——薄壁卷筒的跳动误差从0.1毫米缩小到0.05毫米之内,小于技术设计要求,解决了行业中拉丝机卷筒跳动误差大引起的拉丝产品粗细不均的技术难题,使拉丝机成为企业的拳头产品,行销海内外。

  技术就是经验的积累,必须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我拿到图纸后会习惯性地去找其中不合理的地方,不断地改进。除此之外,我还自学CAD制图,成为一名技术全面的加工能手。

  2019年1月,当我怀揣第十四届中华技能大奖荣誉证书,从北京返回昆明时,一下飞机的就被一群人团团围住,其中有同事,有人社部门的同志,还有云南省各大媒体。一行人现场拉起了横幅,欢迎我载誉归来。面对镁光灯,同时接受多家媒体采访,并有行人时不时“围观”,这让我很“紧张”。但我更多的是自豪感,我希望能用我的影响力,让全社会更关注技能人才,让弘扬工匠精神在全社会成为一种风尚。

  201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阅兵式上,我坐在观礼台前排,这是我第三次应邀到北京参加阅兵观礼。能够获得这份殊荣,倍感光荣,我最想说的两个字就是‘感恩’,感恩我的父母家人,感恩我的师傅及同事们,感恩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感恩各级党组织对我的关心和培养,感恩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我是一名从基层走出来的党员,组织给了我很大的荣誉,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从北京回到昆明以后,我连续作了多场宣讲,把十九大精神带到了企业的生产一线。“到底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友们踊跃提问。我回答道:工匠精神,就是要立足自己的岗位,精益求精,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十九大报告提到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我们在做产品时应该有一种工匠的精神,这样我们的产品才能成一流的产品。


耿家盛指导学徒(李坤)工作

  多年来,我一直亲自带徒弟,发挥技术引领作用,平均每年带徒7人以上。利用“耿家盛技能大师工作室”每月开展一次开展“传帮带”交流活动,促使年轻员工快速成长。我采取授课和现场演示相结合的方式,理论上耐心讲解,操作上手把手示范,无私传授多年积累的加工经验和技艺。我经常告诉年轻人:“很多技术都要靠时间的积累、岁月的磨练才能得来,要吃得了苦、受得了寂寞。”我理解的劳动精神内核就是吃苦耐劳,而工匠精神的精髓在于爱岗敬业、认真负责。

  同时,我还积极支持工会组织开展职工技能鉴定培训与技能竞赛活动,以赛促技,在我的带动下,公司在岗一线职工中超过60%获得了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使企业的职工整体队伍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

  2022年春节前夕,盘龙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普佳带队走访慰问辖区 “云岭楷模”,来到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代表区委、区政府向我送上新春的祝福,鼓励我继续发扬奉献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平凡岗位上续写不平凡的故事,为行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我表示我将坚守这颗“匠心”,一直在平凡的积累中突破自我,也将老一代党员工人最朴素的匠人情怀、最宝贵的敬业精神传递给后人。

  采访手记:

  相隔几年再次联系劳模耿家盛,爽朗的笑容,热情的性格,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劲头都是老样子。向他索要照片,并告诉这次采访需要更详细地了解一些细节以及他的近况,他听说后,十分爽快地答应了。耿家盛很配合我们,故事叙述生动、详细,是让我们非常喜出望外的一位口述者,十分感谢他。

  聊起“刀”,耿家盛仍然有说不完的话,“车工就靠‘一把刀’,刀好,活儿就不会差。”在耿家盛眼中,取得如此成绩,全然得益于自身对岗位的热爱。“岗位是我们的生存之本,只有热爱岗位,我们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业务技能上不断取得突破。”一个十九大代表就是一面旗帜,扎根基层,坚守心中那片净土,撸起袖子干实事。每一名代表,都在诠释不忘初心,耿家盛以及他的父辈、徒弟三代人分别伫立在不同的年代坐标上,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着我们祖国、我们党的辉煌历程。

  在他们身上,有着这个群体共同的责任和情怀。在耿家盛身上,我们看得到“踏实做人,认真做事”的力量,让人感悟到劳模的情怀、劳动者的伟大,也看到了盘龙人民最朴实的盘龙精神。(张晓明)

责任编辑:李利军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