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见行动│昆明西山区团结街道:提质强基党引领 多效赋能谋振兴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2021-09-30 11:52:41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编者按:为使党史学习教育与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昆明西山区在全区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全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围绕“急难愁盼”深入基层群众、深入生产一线、深入工作服务对象,了解民生需求、解决实际困难,破解群众反映集中的共性需求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解决亟待解决的痛点难点问题,以及长期未能解决的民生历史遗留问题,在“我为群众办实事”中进一步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根本宗旨。特推出“党建引领学党史”“学党史见行动”专栏。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西山区团结街道依靠建堡垒、重治理、优服务“三步走”,不断提升组织凝聚力、政治领导力、内在驱动力,建设“民族团结”“秀美团结”“康养团结”,深化基层组织建设,为民族聚居区乡村振兴提质赋能。

  建堡垒强“组织凝聚力”,为乡村振兴夯实组织基础

  团结街道党工委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持续推动16个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抓好党史教育强“思想”。坚持把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作为首要职责。班子引领示范学。街道班子以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读书班、专题党课、专题宣讲等为着力点,把党史学习教育同研究解决本地区本单位党的建设面临的问题和乡村振兴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相结合,确保个人学习研讨和工作实际同频共振。分类指导精细学。把握“具体化、精准化、差异化”要求,机关干部严格按照规定动作不少、自选动作不减,定时、定点集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七一”系列讲话精神,以“言、谈、行、指”滋养理论初心。基层党组织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万名党员进党校”,书记自主学、主动悟、专题讲、广泛宣等多形式开展集中专题学习,落细落小党史学习教育。基层党员把党史学习教育同“双创”“双报到双报告双服务”有机结合,自发清扫村组道路、疏通沟渠,在教育中自我改造、升华思想、净化灵魂争做合格党员。创新载体灵活学。不断丰富载体增加内涵,提高党员干部学习积极性。妥吉社区以移动网络为支撑,组织党员干部运用“云岭先锋”“学习强国”app进行学习,有效解决了支部党员集中学习难、外出务工党员教育管理难的问题。妥排社区通过“读红书、观红影、唱红歌”等党日活动引领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截至目前,组织专题学习10次、主题党日7次、万名党员进党校1次、专题宣讲6次、专题党课15次、街道党校培训3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

  组建振兴队伍促“提升”。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实现民族聚居区乡村振兴的抓手。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带动团结街道人民增收致富,推动团结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街道党工委结合自身实际,联合西山区农业农村局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自2014年开始,街道每年开展1-2个班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以及高素质农民的培训。通过高素质农民队伍的培养,累计培训生产经营型10余人,专业技能型80人,专业生产型100余人,专业服务型120人,青年农场主带头人35人,发放新型职业农民证书1000余本,高素质农民证书50余本。现已有妥吉白菜、蔡家韭菜、半天臼西兰花、龙潭苹果、黑荞母奶山羊、六岔路蜜蜂养殖等8个特色产业。积极推进科教兴处战略,提升教育工作质量。街道现有民族中学3所,中心学校5所,中心小学分校11所;共有幼儿园15所,其中7所是民办幼儿园,小学附设幼儿园8所。辖区内小学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稳定为100%,在校生巩固率为100%,小学生毕业率为100%。认真做好独生子女中考学生优待加分申报、独生子女中小学教育奖学金申报、残疾人子女及残疾学生大、中专及高中(职高)补助等工作,完成团结明朗中心学校项目主体建设,建立贫困家庭子女的入学资助机制,解决困难学生上学难问题,积极帮助困难学子完成学业,团结街道教育事业稳步向前发展。积极组织实施“贷免扶补”、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不断增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积极为群众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提供有效就业岗位,定期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大型劳动力转移招聘会,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培训900余人,其他培训5000余人,帮助青年群众、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

  建立统一战线夯“基础”。扎实推进民族宗教工作。重视民族宗教、扶贫攻坚工作,积极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帮助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解决低保、危房、医疗救助等实际困难,积极争取上级部门资金支持,帮助砚台、卧龙岗、老张箐、锁奔多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村组解决村间道路硬化,人饮、太阳能等基础设施建设,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全面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按照创建标准抓实示范创评,打造出雨花社区大墨雨小组示范点,朵亩社区、龙潭社区创建点,妥排、妥吉、律则、乐亩、谷律社区扩面点。忧贫忧民忧少数民族工作落实到位。积极把维护群众利益、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作为民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发挥民政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累计走访慰问农村五保、孤儿及低保8000余人次,发放慰问金130余万元;累计发放冬寒救济衣物2500多件(套)、冬春救灾救济粮180余吨,共办理农村特困户、残困户、农村低保户等医疗困难救济400多户,生活困难补助600多户,困难户危房修建救济150多户。各类民优抚对象共有277人。

  重治理强“政治领导力”,为乡村振兴奠定发展基础

  完善网格“精治理”。街道党工委定期研究乡村振兴基层党建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提思路、定政策、强指导。专职社区党务干部牵头,联合辖区内社区党组织、公安派出所、乡村振兴党建联盟成员单位、生态种养公司等单位和组织中的党员骨干积极分子,加强党群阵地建设,织密乡村服务“大网络”。

  健全机制“管长效”。依托“四级网格”管理系统和“双报到”服务活动,将报到党员纳入“1+9+X”基层网格治理管理,以团结街道大墨雨村、塔城镇启别村“党建联盟+民族团结”对子为典型,实施“N”项措施,打造“党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品牌;按照党员建组、服务划区、责任进格的方式,将50名报到的在职党员编入到所居住的社区小网格志愿者服务体系中,与网格员一同走访巡查,做到网格有人管、时时有人查;针对不文明行为、小区环境问题,常态化开展“红色星期五”义务劳动志愿服务活动,让报到党员在了解社区社情民意、矛盾纠纷、安全隐患、卫生疫情等工作情况下,推动在职党员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

  聚焦短板“优人居”。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仗”,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污水治理。完成螳螂川沿线22个村庄污水治理工程,实现沿线村庄污水全收集、全覆盖。厕所革命。依托农村“七改三清”等建设项目,新建公厕23座,辖区累计投入使用水冲公厕109座,完成2019年、2020年区级下达户厕改造目标任务4890座。生态修复。实施绿水青山行动,着力抓好“五采区”生态植被恢复工作,全力配合西山区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开展修复治理,完成团结街道第四砂厂、墨雨采石场、大渔茨沟二石场等5个矿点修复治理工作和两个零星点位修复工作。违法违规建筑治理。完成拆除上报审核认定85宗,面积125145.95平方米。滇池治理。扎实开展滇池流域水环境保护和出滇河道治理等各项工作,设立街道河(湖)长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压实和细化各级河长责任,落实河(湖)长日常巡查工作,加强河道沿途污染防治、集中整治河湖“四乱”问题等工作。

  办好群众“身边事”。以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为重点,充分利用便民服务站、意见箱、信访窗口征集辖区企业、商户、群众意见建议120条。针对私搭乱建、“七改三清”、基础设施短缺问题,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座谈并形成任务清单,依据清单时限逐项“销号”,截至目前,拆除违建30余万平方米,16个社区“七改三清”工作如期开展,完善小组公共基础设施16处。形成党组织有责、在职党员有为、社区群众受益的工作格局,进一步推动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高效化常态化。

  优服务强“内在驱动力”,为乡村振兴夯实乡风基础

  民族融合“踊参与”。建立“三融合”发展机制,奏响民族团结和音。“山上山下”融合,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正视平坝与山区的差别,建立“山上山下融合发展”机制,积极推进发展“一体化”、“同步式”建设,帮助“山上”村民解决民生保障、道路交通等问题,实现“山上山下”同步发展,经济建设同频共振。投入民族宗教专项资金50万元实施妥吉社区锁奔多小组耕地“坡改梯”工程,对61亩石英砂采空区和贫瘠荒坡进行土地平整及治理,提升土地生产能力,帮助苗族过“好日子”。产业结构调整融合,经济增长稳健高效。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良、立体气候显著、自然风光秀美等优势,引导农户种植苹果、黄犁、樱桃、方杏、田七、藏红花、菊花菜、芝麻菜、板蓝根等中草药和特色果蔬,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农业休闲旅游,弘扬彝族传统刺绣,举办丰收节、绿色食品节、民族文化节,引进生态庄园、古村观光、特色民宿等生态旅游项目。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36000余亩,年产值达1200余万元,帮助500余名村民解决就业问题,人均纯收入达2.2万元。多民族融合,文化汇聚互鉴共生。以大墨雨古彝族村落、白族广场、乐居活动中心等民族文化长廊及“民族之家”为载体,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团结典型人物和感人故事,传承民族风俗文化,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在白族、彝族、苗族传统节日上开展文艺汇演、合唱比赛、山歌调子会等活动,各民族群众同尝民族美食、同庆民族节日,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血肉联系,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用好阵地“优服务”。把“最多跑一次”与“放管服”融合,围绕“跑一次是常态,跑多次是例外”目标。完善区级监管、街道审批、社区办结“三级联通”机制,真正实现“一网通办”,切实优化利企、便民服务。扎实推进重点建设,召开项目协调推进会议5次,完成片区建设征地254亩、预征地1142亩,交付昆楚复线、滇中引水项目先行用地199亩,补偿林地19亩。

  弘扬文化“传民俗”。作为彝、汉、白聚居的多民族地区,注重传承非遗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街道党工委责之所系。积极发挥党组织作用,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系列活动。街道谷律社区唢呐被列入西山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妥排社区党总支立足自身优势,开展为期10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唢呐吹奏培训”活动。深挖特色文化,焕发“文旅”新光彩。依托生态、文化、民俗资源,以点带面推动“丰收节”“绿色食品节”、民宿旅游,着力打造核桃箐、大墨雨生态旅游村落名片;开展元宵佳节闹花灯、赶花山、民族文化节、苹果节、国学经典诵读等各类文化惠民演出活动71场次;开展暑期少儿兴趣培训班、文艺骨干培训班、花艺培训、手工珠绣、绢花制作等培训辅导19次;开展“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展览等主题展览14次,惠及人数共计50000余人次;创作《欢天喜地新农村》《唱唱家乡大变样》《精准扶贫人人夸》等文艺作品14件。深入挖掘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鼓励居组组建民族文化艺术团体,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打造辖区特色文化社区2个;注重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历史古村落项目、发展培育特色民宿等文化旅游特色。

  惠民实事“有奇效”。聚焦办好群众身边事,积极找差距、抓落实。通过异地搬迁、转移就业,安置危房群众15户,转移就业1人;聚力“引进来,送出去”工程,在便民服务中心设立农村e站,让群众在社区即可一览农特产品供求信息,通过“看一看询价,点一点购回,敲一敲收钱”,解决农产品“进出山”难题;按照“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化”的城乡发展要求,投入48万元对大墨雨的硬件设施以及环境等进行全方位打造,再现彝族文化;走访慰问困难残疾人、残疾儿童、基层残疾人工作者子女、就业困难残疾人、零就业家庭720人次,累计慰问资金20.58万元,申请残疾人特殊困难临时救助21人;发放“春雨行动”扶残助学补助资金4.19万元,发放残疾创业扶持资金1.5万元;推动社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社区孤寡、空巢、困难、残疾、高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医疗康复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爱心食堂服务、日托服务、安全守护服务,走访慰问90岁以上高龄老人、在乡老复员军人、老乡干部、特困老人,累计慰问现金11.82万元。

  发展经济“聚民心”。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引领民族聚居区乡村产业振兴党工委义不容辞。用好“两山”理论,推动永续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绿色”“永续”“生态”的主题,科学安排民族专项资金项目,支持雨花社区、律则社区发展特色民宿、乡村旅游。依托“十百千万工程”项目,争取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资金百万元,统筹省、市、区民族宗教专项资金,科学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墙体文化建设、民族文化传承等项目50余个,为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引路。推动高原特色农业生产规模化,培育支柱产业。建设标准化种植、养殖示范基地,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建成水果种植基地13720亩,绿色蔬菜种植基地13713亩,矮化密植苹果8350亩,梨园3241亩,花卉园艺4805亩,核桃3000亩,花椒1000亩,药材种植基地800亩;肉猪养殖每年出栏数约35000头,肉禽出栏数约90000羽,牛羊鸡兔等肉类年产量约为4000吨,蜜蜂养殖约1300箱;种植、养殖业年收入共计约8.5亿元。推动农业产业经营形态多样化,壮大乡土产业。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规模种养、农家乐和休闲乡村旅游。规建“农家乐”99家,景区景点、都市农庄、文旅企业7家,极具特色民宿4家、青年旅社2家。每年接待游客约40万人次、营业收入约1.5亿元。特色生态农业经济逐步与观光休闲旅游经济发展相融合,逐步形成了“农家乐旅游+景区(点)+农业观赏旅游+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挖掘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发展特色产业。依托自然生态、民族文化和传统村落等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地区旅游产业,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精品旅游融合发展,以“一部手机游云南”“旅游革命”“文旅云APP”“行走西山”等平台推行为契机,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供给能力和品质,推动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西山区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西山区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李利军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