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登陆”高原 云南大山育出“海货”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2022-06-24 13:10:16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再过两个月,第一茬活虾就能上市,‘游’上昆明人的餐桌。”养殖大棚内,额头沁满汗珠的刘永梅,望着养殖池中畅游的幼虾,眼神里泛着光,饱含期望。

  云南不靠海,但云南人敢为人先,素有“闯海”意识,一代代云南人将极好的“山货”销往海外,打造出云茶、云花等“云品”名片。如今,产自禄劝县大山深处的南美白对虾,将刷新人们对“云品”的认知。

  在大山养“海货”,这可是个稀奇事。

  养虾车间“安家”山间林中

  夏天到,知了叫。在禄劝县屏山街道凹子村一片桉树林旁,一横一纵两个养殖大棚并未引起路人过多关注,只有林中知了不停地鸣叫着,与安静畅游的南美白对虾对比鲜明。

  同样是夏天,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身为绿盛禄劝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的刘永梅,从朋友处了解到“工厂化循环水养南美白对虾”项目,在多方调研论证后,她迅速找到定点对口帮扶单位南光集团派驻禄劝县挂职副县长吴振华。

  “这可是个好项目,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产出效益高。”吴振华虽然十分看好养虾项目,但心里始终对在大山养殖犯着嘀咕,直到在奔赴青岛等地考察过程中,他的疑虑才逐渐消除。

  南美白对虾国内市场份额大,需求量也非常大,是水产行业支柱之一。“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具有生产效率高、占地面积少的特点,不仅实现水资源集约利用,且养殖过程可控,还可以跨季节养殖,产品像工业品一样有计划地均衡上市。这和禄劝县打造“生态涵养示范区”发展定位不谋而合。于是,在吴振华积极筹措下,南光集团决定投入140万元扶持资金,帮扶项目一期建设。

  2021年12月,“工厂化循环水养南美白对虾”作为南光集团在禄劝县帮扶重点项目成功立项,禄劝县乡村振兴局、禄劝县屏山街道开通“绿色通道”,迅速行动,项目报批、流转土地、引水引电……企业需要什么,相关部门立马到位协调。经过多部门联动,今年2月,项目建成投产。

  刘永梅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第一个吃螃蟹”的风险和付出换来“值得”。

  截至目前,项目一期已投入生产建设资金450万元,建成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1条、标苗车间1条,预计第一茬产出4吨左右。至此,国内首个高原内陆“工厂化循环水养南美白对虾”项目正式诞生。

  循环“海水”养出健康“云虾”

  “1立方米水体要产出8公斤活虾,这可是在高原内陆地区,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项目,能不能养出来我也不知道。”技术服务方驻点专家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周利博士坦言,“签署服务协议接手项目之初,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和普通的水产养殖不同,南美白对虾养殖环境必须和海水类似,那就是要将淡水“调”成“海水”。这是一个复杂的技术过程。

  然而,让技术团队没有想到的是,高原地区淡水孳生的藻类,并不利于南美白对虾生长,同样需要技术攻关,好在针对“工厂化循环水养南美白对虾”项目,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拥有完备的技术体系,可以在此基础上反复尝试、验证、探索。经过努力,一道道技术“关卡”顺利通过,这也是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相关技术在高原内陆地区首次应用。

  进行本地化改良完善后,在新建成的两个大棚里,智能设备全由控制系统自动管理,水量、溶氧、水温都可自动控制,为虾提供一个安全、可靠、可控的生长环境,而且生产过程像工厂一样,实现订单生产,不受季节影响。

  在大山养“海货”,不再是个稀奇事。敢于“闯海”的云南人,将它变为了现实。“不仅能养虾,以此为技术基础,我们还能应用在海鱼、贝类养殖方面。”周利表示,利用循环水养殖的南美白对虾,由于运动量充足,肉质更加紧致鲜美,且是工厂化养殖,虾肉绿色健康,整个项目也实现零污染、零排放。

  刘永梅透露,养虾项目已成功申请到今年上海普陀区和南光集团帮扶资金,马上又会有近600万元帮扶资金到位。

  桉树林旁,企业正在热火朝天地扩建2条新的生产线。待明年6条生产线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养殖5茬—7茬虾,预计年产值可达千万元。

  望着18亩养殖基地,吴振华表示前景可期,南光集团将继续关注帮扶。而刘永梅,又在畅想着“高原渔村”新航向。(李利军   杨爽)

责任编辑:李利军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